如果从医路是一场马拉松,你能否跑到最后?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9-21 00:0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如果从医路是一场马拉松,你能否跑到最后?

9月17日,第十四期全国皮肤科主任高峰论坛与第二届中国青年皮肤科医师论坛在古都西安先后召开。全国知名皮肤病学专家和优秀青年皮肤科医师济济一堂,薪火相传,在以老带新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共同见证了中国皮肤科的青年力量与青年风采。

老中青薪火相传,医教研三头并进

中国青年皮肤科医师论坛主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王刚教授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林志淼教授分别做开幕致辞。王刚教授笑道:“在我的学术任职中,我最喜欢的头衔就是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CDA)青年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头衔让我感觉自己年轻且有活力。”作为CDA青委会主席,王刚教授对青年医师寄予厚望,并期望中国青年皮肤科医师论坛能越办越好,成为青年皮肤科医师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林志淼教授回顾了CDA青委会的成立与发展之旅。许多专家骨干从CDA青委会起步,成长为中国皮肤科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皮肤科医师的薪火传承中,CDA青委会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刚教授

林志淼教授

会议的第一个篇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顾恒教授主持并点评。顾恒教授介绍,在会议的第一个篇章中,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俞晨教授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建波教授分别从新进展、新思路和新机遇三个主题出发,为观众分享他们在临床、科研和科普方面的经验与思考。同时他也指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以在前人的成就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新的成就。

顾恒教授

陆前进教授为现场观众带来了题为《红斑狼疮——从基础到临床》的报道。红斑狼疮是一种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复杂,累及多个器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红斑狼疮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治疗手段仍然有限。陆前进教授团队在狼疮领域深耕十余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创新性地建立了具有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技术,首次将红斑狼疮诊断提高到基因水平,突破了诊断瓶颈,这一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陆前进教授团队建立了皮肤型红斑狼疮精准分型新技术并转化临床应用,将红斑狼疮分型诊断正确率提高30%,以更好地指导个性化治疗。此外,陆前进教授团队还创建了红斑狼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新技术,对85种皮肤病的整体诊断准确率>86%,对红斑狼疮的诊断也兼具高特异性与高敏感性。在治疗方面,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等生物制剂和JAK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改变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策略。肠道菌群移植疗法另辟蹊径,为SLE开辟了新的治疗手段。目前在SLE领域,还有不少靶向药物处于在研阶段,有望在将来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俞晨教授的演讲题为《新机遇:生物制剂为我们打开的那扇窗——临床与科研的探索之路》,为观众展示了生物制剂时代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思路。她指出,目前生物制剂是银屑病领域的高热度话题。生物制剂的临床使用,为银屑病患者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而临床医生透过这扇“窗”,她还看到了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

生物制剂在不同亚型银屑病的应用:银屑病症状多样,个体差异大,可分为多个不同的亚型。近年特殊类型银屑病的相关研究呈增加趋势,热度不断走高。司库奇尤单抗等生物制剂不仅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获批关节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等特殊类型银屑病适应症,也为我国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生物制剂在银屑病合并症中的应用: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有学者提出了系统银屑病的概念,强调银屑病治疗应兼顾皮损清除和共病防治,着眼于整体的改善。个案报道显示,司库奇尤单抗能有效改善银屑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能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等常见共病,对患者的代谢也具有中性至有利的长期趋势,如空腹血糖水平在52周内维持稳定,尿酸持续降低,且不影响肝功能。

生物制剂的个性化/精准化的研究进展:目前银屑病治疗仍是传统的升阶治疗模式,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探索更精准的个体化医疗势在必行。许多研究者已经将目光聚焦于转录组测序、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探索更加个体化与精准化的银屑病生物治疗策略。

俞晨教授

王建波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为观众介绍了《一个皮肤科医生的媒体科普之路》。王建波教授指出,“上医治未病”,医生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到健康维护、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全过程。医学普及之路艰辛曲折,但现代媒体的发展也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便利。《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应“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在科普路上,王建波教授不拘一格,多方探索,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多方位多维度相结合,保证科普的科学性、时效性及安全性,不忘初心,借媒普医。

王建波教授

不忘初心,坚守岗位第“医”线

多维发展,争做时代“弄潮儿”

在第二篇章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郑跃教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于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梁键莹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院王晓鹏教授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邵帅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为观众分享了他们走在这条漫漫医学路上的心得与感悟。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刘晓明教授共同主持该环节并做了精彩点评。

作为CDA常委兼总干事,史玉玲教授高度评价了新一届CDA青委会在过去几年做出的成绩,并期待将来CDA青委会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国的青年皮肤科医生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为未来皮肤病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史玉玲教授

刘晓明教授表示,本届中国青年皮肤科医师论坛的召开,让她看到了中国皮肤科医师新生代的茁壮成长,许多青年皮肤科医师在临床、教学、科研等多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是新时代同龄人中的“领跑者”。但刘晓明教授也提醒,从医之路漫长艰辛,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跑得远,不忘初心,坚持到底。

刘晓明教授

郑跃教授与王晓鹏教授以“不忘初心”为主题,为观众介绍了他们从医伊始的故事。早在十余年前,受父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教导的影响,及《林巧稚传》的熏陶,郑跃教授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她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自己从本科到工作的经历,最后以一首小诗作结,祝愿观众“所有的梦都大展宏图”。

郑跃教授

王晓鹏教授则诙谐生动地描绘了他小时候就医时因为医生诊疗不规范吃的“苦头”,正是这些不愉快的经历让他萌生了从医以及选择皮肤科的想法。王晓鹏教授还介绍,他研究生时期的研究方向是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该疾病虽然不累及内脏器官,但因多分布于暴露部位,仍能为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亲眼目睹过一例DSH患者的痛苦后,王晓鹏教授下定决心从事该疾病的研究。推己及人,尽可能地缓解患者痛苦,一直是王晓鹏教授从医的初衷,至今仍未更改。

王晓鹏教授

于宁教授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故事。随着时代的进步,银屑病治疗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从PASI 75时代跃进PASI 90时代。生物制剂的应用,也推动皮肤病诊疗从CPC(临床病理结合)到CPIC(临床、病理与免疫结合)的转变。从CPC到CPIC,加入免疫视角后,不仅可以将复杂的疾病精细化,还能将不同时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联系起来,启发疾病治疗。于宁教授介绍,炎症/免疫性皮肤病损伤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即IgE介导的速发性免疫损伤(荨麻疹样模式)、抗体介导的即免疫损伤(天疱疮样模式)、免疫复合物诱导的免疫损伤(血管炎样模式)和迟发性免疫损伤。通过分析疾病的免疫损伤模式,可以更透彻地洞悉疾病发生发展机制,选择更适合患者的治疗靶点或治疗药物。

于宁教授

梁键莹教授用几个产前诊断的小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从医过程中的艰辛与压力。第一个故事中,来就诊的父母双方均为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携带者,孕六周时要求进行产前基因诊断。考虑到多种检查方式均存在被母亲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梁键莹教授决定使用微卫星细胞连锁分析方式,筛选出胎儿细胞,判断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出生后婴儿的皮肤状况也证实了她是正确的。但从给出诊断到出生到新生儿出世的五个月时间里,梁键莹教授始终记挂着这件事,内心紧张而激动。另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在怀孕5个月时来做2型白化病的产前诊断。梁键莹教授通过严格的检查,判断胎儿应该不会表现白化病临床症状。婴儿出生后,该母亲却发现他毛发、虹膜色素较常人浅,心情极为沉痛。梁键莹教授的心情也跟着跌落谷底。但她为婴儿做眼科检查后,发现婴儿视神经无损伤。多年随访结果表明,婴儿长大后,毛发颜色加深,且未出现视力问题。“我们没有误诊,终于沉冤昭雪。”梁键莹教授终于松了口气。

梁键莹教授

邵帅教授以“追随光,成为那道光”为主题,分享的故事以一个日常细节作为开篇。中午吃饭时,她收到了学生的微信,措辞极为伤心,原来是他做研究跑数据又失败了。邵帅教授连忙帮学生trouble shooting,替学生开解。这也是邵帅教授工作的常态。毕业留院之后,她成为西京皮肤医院的一名研究型医生,医教研三轨并行。“有些小辛苦,但更多的是面对挑战的兴奋。”邵帅教授说。

针对研究型医生面对的挑战,邵帅教授给出了三个建议:①从临床问题出发的科研问题更适合青年临床医生;②要平衡好医教研工作;③解决科研难题,需要多读文献,追踪前沿进展,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她坦言,虽然研究型医生的路比较坎坷,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期待更多青年医生能科研临床两开花,收获丰硕成果,也收获充实的人生。最后,邵帅教授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导师王刚院长在她硕博期间的指导和引领,并表示,正是因为遇到了发光的人,她也想去照亮更多的人,学着导师们的样子,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和研究型医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潜心钻研,让技术成果从实验室的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邵帅教授

最后郑跃教授还为观众展示了皮肤科医生医学科普、患者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在短视频时代中,许多医生顺应潮流,主动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清晰易懂的短视频。科普视频展示平台更多,医生可以通过视频更专业地解答病患的问题。互动平台更精准、更垂直、更快捷,快速地帮助患者获取正确的皮肤知识。郑跃教授指出:“虽然在时代在变,但以患者为中心的科普初心不变。”

许多医生积极参与医学科普工作

总结:

在新一届中国青年皮肤科医师论坛上,有进展,有知识,更有故事,有感动。日月轮转,新老交替,青年医师已经成为皮肤科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中坚力量,同时,他们也是皮肤科未来发展的希望,将带领中国皮肤科“跑”进崭新时代。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